【】《书》称舜“烝烝乂不格奸”何谓也?曰言能以至孝和①顽嚚
【1】《书》称舜“烝烝乂,不格奸”,何谓也?曰:言能以至孝,和①顽嚚昏傲②,使进进以善自治,不至于大恶也。
《尚书》里面说舜是“烝烝乂,不格奸”,这是什么意思呢?这是说舜非常孝顺,他能和心术不正的父亲、不忠诚的母亲以及傲慢的弟弟和睦相处,他用自己的孝行德性来感化他们,同时又加强自身的修养,不至于陷入邪恶之中。和:和谐,调和。顽嚚昏傲:指舜父、舜母、舜弟。
我们都知道舜的故事,他的后母挑拨离间,唆使他的父亲赶走他,甚至要谋害他,但是舜依然从自己做好,用自己的大孝去感化自己的父母、兄弟。这才是圣君,以德报怨。
【2】曾子耘瓜,误斩其根。皙怒,建大杖以击其臂。曾子仆地而不知人。久之乃苏,欣然而起,进于曾晳曰:“向也!参得罪于大人①,用力教参,得无疾乎?”退而就房,援琴而歌,欲令曾晳闻之,知其体康也。孔子闻之而怒,告门弟子曰:“参来,勿内②。”曾参自以为无罪,使人请③于孔子。孔子曰:“汝不闻乎,昔舜之事瞽瞍,欲使之,未尝不在于侧;索而杀之,未尝可得。小捶则待过,大杖则逃走,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,而舜不失烝烝之孝。今参事父,委身④以待暴怒,殪⑤而不避,身既死而陷父于不义,其不孝孰大焉?汝非天子之民乎?杀天子之民,其罪奚若?”曾参闻之,曰:“参,罪大矣!”遂造⑥孔子而谢过,此之谓也。
曾子锄瓜,不小心斩断了瓜的根。父亲曾晳非常生气,举起一根大棍就向曾子的臂膀打过来,曾子摔倒在地,不省人事。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,曾子高兴地站起来,走到曾晳跟前说道:“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,您为教导我而用力打我,您有没有受伤?”曾子退下回到房里,一边弹琴一边唱歌,想让父亲听见,知道自己的身体早已恢复健康。孔子听说了这些情况非常生气,告诉弟子们说:“如果曾参来了,不要让他进门。”曾参认为自己没有罪过,就请人向孔子请教。孔子对来人说:“你没听说过以前舜侍奉父亲,父亲使唤他的时候,他总是在父亲身边;而父亲要杀他的时候,却找不到他。父亲轻轻责打他的时候,他就站在那里受罚,父亲用大棍打他的时候,他就逃跑,因此他的父亲没有背上不义之父的罪名,而舜自己也没有失去为人之子的孝心。现在曾参侍奉自己父亲,面对暴怒的父亲要打死他的时候,他也不回避。如果他真的死了,那么就会陷他的父亲于不义的境地,相比之下,哪种行为更为不孝呢?曾参你难道不是天子的臣民吗?他的父亲如果杀了天子的臣民,那会犯下多大的罪过呀!”曾参听后说:“我的罪过真的很大呀!”于是曾参拜见孔子向他谢罪。这件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大人:这里是对父亲的尊称。内:通“纳”,放进来。请:请教。委身:舍弃自己的身体。殪:死。造:造访。
大杖走,小杖受。对父母恳切、恰当的惩罚,我们应该接受它,因为父母这是对我们好;如果父母失去理智,子女也不应该反抗,但是应该逃跑,报警。反抗或与之对打,是对自己内在孝心的伤害,再怎么说,父母生养我们。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面对过度的惩罚坐以待毙,因为父母可能一时“火遮眼”,待到他们冷静下来,他们也会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而懊恼、悔恨,我们不应该让这样的事情发生。甚至,还有可能违犯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,切不能让父母亲犯下这样的罪行,要遏制在萌芽的状态下,绝不能陷父母于不义的境地。
【3】或曰:孔子称色难。色难者,观父母之志趣,不待发言而后顺之者也。然则《经》何以贵于谏争乎?曰:谏者,为救过也。亲之命可从而不从,是悖戾也;不可从机时从之,则陷亲于大恶。然而不谏是路人,故当不义则不可不争也。或曰:然则争之能无咈①亲之意乎?曰:所谓争者,顺而止之,志在必于从也。孔子曰:“事父母几谏。见志不从,又敬不违,劳而不怨。”《礼》:“父母有过,下气怡色,柔声以谏。谏若不入,起②敬起孝。说则复谏。不说,则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,宁熟谏。父母怒,不说而挞之流血,不敢疾怨,起敬起孝。”又曰:“事亲有隐而无犯。”又曰:“父母有过,谏而不逆。”又曰:“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,言穷无所之也。”或曰:谏则彰亲之过,奈何?曰:谏诸内,隐诸外者也,谏诸内则亲过不远③,隐诸外故人莫得而闻也。且孝子善则称④亲,过则归己。《凯风》曰:“母氏圣善,我无令人。”其心如是,夫又何过之彰乎?
有人说:孔子认为察言观色最难。察言观色之所以难,指的是子女要善于观察父母的兴趣爱好,不等他们开口就能顺应父母的需求。既然这样,《孝经》又为什么要以子女劝谏父母为难能可贵呢?回答是:对父母进行劝谏,是为了挽救父母的过失。当父母的吩咐正确要去遵从的时候,子女却不遵从,这样子女就犯了错误。当父母的吩咐不对,子女不应该服从却要去服从,这就会导致父母犯错。如果子女不劝谏父母,那就形同陌路之人,所以当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,子女就不得不对父母进行劝谏。有人说劝谏父母那不是要违背父母的意愿了吗?这里所说的劝谏,是在顺从父母意愿的前提下,去阻止他们一些不对的做法,而且一定要做到让他们听从自己的意见。孔子说:“侍奉父母,如果他们有什么过失,只能委婉地规劝他们,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,仍然要对父母恭敬,而不能有任何抵触情绪,为父母操劳而没有怨恨。”《礼记》说:“父母有过错,子女要和颜悦色,柔声下气劝谏。如果父母不听,子女要更加恭敬,以孝心来感化他们,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,子女就再次劝谏他们,父母要是不高兴,那么与其让父母得罪乡邻,不如多次向父母劝谏。父母如果生气了,把子女打得流血,子女也不能怨恨,仍然要孝敬父母。”又说:“子女侍奉父母亲,可以为他们遮掩过错,却不能违忤他们。”又说:“父母有过错,劝谏他们却不违忤他们。”又说:“子女多次劝谏,父母还不接受,子女就要跟在父母的身边大声哭泣,这是已经到了毫无办法的时候了。”有人说:劝谏父母就会显示出他们的过错,这要怎么办呢?回答是:子女要在家里对父母进行劝谏,但当着外人的时候就要替父母隐瞒。在家里劝谏,父母的过错就不会在外张扬;在外隐瞒,别人就不会知道父母的过错。况且,孝子总是把善行归功于父母,而把过错归咎于自己。《凯风》里说:“母亲圣善贤良,而我自己是个品德不好的人。”子女的孝心如果能这样,又怎么会显示出父母的过错呢?咈:违背。起:更加。不远:不在外张扬。称:称赞。
这一条讲在父母亲犯错的时候,如何去规劝父母。这里讲的是小的过错,而不是大的罪过或者犯罪的行为。父母犯错,我们一定要规劝,但不能颐指气使,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,言辞上一定要婉转,这样既能让父母意味到错误,真心诚意改正,也要让父母脸面上过得去,不要伤了他们做父母的威严,所以,规劝父母要讲究策略和方法,需要智慧。
【4】或曰:子孝矣而父母不爱,如之何?曰:责己而已。昔舜父顽、母嚚、象傲,日以杀舜为事。舜往于田,日号泣于旻天。于父母负罪引慝①,只载见瞽瞍,夔夔斋栗,瞽瞍亦允。若诚之至也,如瞽瞍者犹信而顺之,况不至是者乎?
- 最扎心的春招面试必问题:秋招为何没有收到offer?[图]
- HR说“我们薪资不高,但能教你很多”,可信吗[图]
- 服装店长的工作内容[图]
- 权证专员是做什么的[图]
- ppt排版怎么制作更好看?[图]
- 菊苣的副作用误食菊苣会导致皮肤病[图]
- 学龄儿童缺铁会影响学习成绩[图]
- 30岁初产有危险吗?[图]
- 孕妇该喝孕妇奶粉吗?[图]
- 孕期营养补充不当会有害[图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