岐伯说多余的就叫作实不足的就叫作虚因为气偏胜血就显得不足;血
岐伯说:多余的就叫作实,不足的就叫作虚。因为气偏胜,血就显得不足;血偏胜,气就显得不足。加之血和气失去了正常联系,所以就成为虚了。大络和孙络里的血气都流注到经脉,如果血与气混杂,那就成为实了。如血和气混杂后,循着经络上逆,就会发生大厥证,得了大厥证,就会突然昏死过去,如果气能恢复就能活,否则就会死去。
帝曰:实者何道从来?虚者何道从去?虚实之要,愿闻其故。岐伯曰:夫阴与阳皆有俞会 。阳注于阴,阴满之外,阴阳匀平,以充其形,九候若一,命曰平人。夫邪之生也,或生于阴,或生于阳。其生于阳者,得之风雨寒暑;其生于阴者,得之饮食居处,阴阳喜怒 2 。
阴与阳:阴经和阳经。
阴阳:指男女,此指房事操劳。黄帝道:实是从什么途径来的?虚又是从什么途径去的?虚实的关键,我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。
岐伯说:阴经和阳经,都有输入和会合的腧穴。阳经的气血,灌注到阴经,阴经气血充满了,就流走到其他地方,这样阴阳平衡,来充实人的形体,九候的脉象一致,就是正常人。凡邪气的发生,有生于阴分,有生于阳分。生于阳分,是感受了风雨寒暑;生于阴分,是由于饮食不节,起居失常,房事过度,喜怒无常。
赏析与点评
《黄帝内经》将病因分为阴阳两大类,由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所致的,为“生于阳”的外邪;由于饮食不当、居处不宜、喜怒失节、房事劳倦所致者,为“生于阴”的内邪。后来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·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》中提出“千般疢难,不越三条”,为宋代陈无择创立“三因学说”提供启示。现在也通常都将病因主要分为:内因、外因、不内外因三类。
帝曰:风雨之伤人奈何?岐伯曰:风雨之伤人也,先客于皮肤,传入于孙脉,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,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,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,其脉坚大,故曰实。实者外坚充满,不可按之,按之则痛。帝曰:寒湿之伤人奈何?岐伯曰:寒湿之中人也,皮肤收 ,肌肉坚紧,荣血泣,卫气去,故曰虚。虚者,聂辟气不足 2 ,按之则气足以温之,故快然而不痛。